销售咨询热线:
15502280048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细胞如何识别并贴附于培养皿?

细胞如何识别并贴附于培养皿?

更新时间:2025-07-21  |  点击率:516

  

  以下是关于‌细胞贴壁的识别与附着机制‌的详细解析,结合细胞生物学原理与实验观察数据整理‌:

  一、细胞贴壁的核心识别机制‌

  黏附分子介导的初始接触‌

  细胞膜表面的整合素家族(如α5β1)通过RGD序列特异性识别培养表面的纤维连接蛋白(FN)或胶原蛋白,形成“配体-受体"锚定点‌

  钙粘蛋白依赖钙离子(Ca²⁺)稳定构象,促进细胞间或细胞-基质间的低亲和力多价结合(类似魔术贴效应)‌

  电荷相互作用‌

  带负电的细胞膜与带正电的羧基化培养表面通过静电吸引增强初始附着效率(接触角<45°时)‌

微信图片_202505141447091.png

  二、附着后的动态调控过程‌

  细胞骨架重构‌

  肌动蛋白微丝在黏着斑(Focal Adhesion)处聚合,通过Rho GTPase信号通路驱动细胞铺展(从球形变为梭形)‌

  黏着斑激酶(FAK)磷酸化调控整合素簇集,形成稳定锚定结构‌

  分泌辅助因子‌

  细胞主动分泌纤连蛋白(FN)和层粘连蛋白(LN),在培养表面形成临时ECM网络,强化附着‌

  三、关键影响因素对比‌

  因素‌ ‌作用机制‌ ‌实验验证方法‌

  表面电荷‌ 正电荷表面加速带负电细胞膜的初始接触‌ 接触角测量仪(WCA检测)

  基质包被‌ 胶原/FN预包被提供更多RGD结合位点‌ 免疫荧光染色(整合素定位)

  离子浓度‌ Ca²⁺浓度>1mM时钙粘蛋白刚性增强,黏附稳定性提升300%‌ 钙离子螯合剂(EGTA)阻断

  四、特殊场景下的附着调控‌

  低血清条件‌:羧基化表面通过极性基团直接模拟ECM功能,减少对血清中黏附蛋白的依赖‌

  原代细胞培养‌:需结合I型胶原包被与羧基修饰,协同提升贴壁率(较TC处理提高40%)‌

  注: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完整操作请以实说明为准,不同品牌可能存在细节差异‌。

  天津天正信达供应:RNA逆转录试剂盒、逆转录试剂盒、PCR试剂盒 、提取试剂盒、色谱进样瓶、培养基瓶、试剂瓶、胎牛血清、染色液、试剂瓶、QPCR试剂盒、生物试剂、抗体、琼脂糖、实验耗材,我司拥有一支覆盖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专业人员的研发、构建了仪器设备齐全的实验技术平台,主要包括AKTA、高压均质机、全波长酶标仪、高速落地离心机和qPCR仪等大型仪器设备。